手把手教你處理增值稅返還,會計記賬與稅務調整全攻略
天上真的會“掉錢”?搞懂增值稅返還的本質
“哎呀,稅務局突然給我們公司打了一筆錢,說是增值稅返還!這錢是白撿的嗎?賬該怎么做?稅又要怎么報?” 別急,這筆“意外之財”可不是天上掉餡餅那么簡單。增值稅返還,說白了就是國家用稅收優惠的方式,把企業之前多交或者按規定可以退回來的增值稅,再“還”給企業。
常見的“還錢”方式主要有幾種:
- 政府補助型返還: 最常見的就是軟件企業增值稅即征即退,比如你賣軟件產品,按規定稅率交了13%的稅,但國家鼓勵軟件行業,允許你按實際稅負超過3%的部分申請退還,還有資源綜合利用、飛機維修等行業的特定優惠。
- 先征后返/先征后退: 某些特定行業或區域(如文化出版、部分民政福利企業),國家規定先按正常流程征稅,之后再按政策比例或金額退還給你。
- 直接減免型(嚴格說不算返還,但易混淆): 如小規模納稅人月銷售額不超過10萬(季度30萬)免征增值稅,這本身就沒交錢,自然談不上“返還”記賬問題。
關鍵點: 拿到返還的錢,千萬別直接傻樂呵地當成“營業外收入”或者覺得可以完全免稅!它的性質、來源、對應的政策條款,直接決定了你怎么記賬和后續的稅務處理,一步錯可能后續麻煩不斷。搞清返還類型是正確處理的第一步。
錢到賬了,會計賬本該怎么記?
錢打到了公司賬戶,會計人員就該忙碌起來了,怎么記錄這筆“橫財”,可大有講究,主要得看返還的性質:
-
情景1:與日常活動相關的政府補助型返還(最常見!)
- 核心科目:其他收益。 這是新收入準則下的關鍵變化!比如軟件企業的即征即退、資源綜合利用退稅等,這些返還與你銷售商品、提供勞務密不可分,屬于日常經營活動相關的政府補助。
- 記賬方法(總額法):
借:銀行存款 XXX元
貸:其他收益 — 政府補助(增值稅返還) XXX元
舉個栗子??: 某軟件公司本月銷售自產軟件,按規定計算可申請即征即退的增值稅額為85,000元,退稅款已到賬。
借:銀行存款 85,000
貸:其他收益 — 政府補助(增值稅即征即退) 85,000
- 為什么不是營業外收入? 營業外收入通常核算的是非日常、偶然的利得(比如罰款收入、確實無法支付的應付款),增值稅返還是基于你的日常銷售行為和持續適用的稅收優惠政策產生的,具有經常性,放在“其他收益”更能反映業務的真實盈利狀況。
-
情景2:與資產相關的政府補助型返還(較少見但需注意)
- 核心科目:遞延收益。 如果返還文件明確規定這筆錢必須用于購買或建造長期資產(比如特定環保設備),或者返還金額本身是基于購置某項資產的支出計算的,這就屬于與資產相關。
- 記賬方法:
收到時:
借:銀行存款 XXX元
貸:遞延收益 XXX元
隨著相關資產的使用(折舊或攤銷),分期轉入“其他收益”:
借:遞延收益 XXX元
貸:其他收益 — 政府補助 XXX元
舉個栗子??: 某新能源企業收到一筆增值稅返還500,000元,政策要求專款專用購買指定的節能設備。
收到時:借:銀行存款 500,000 貸:遞延收益 500,000
設備購入并開始使用后,假設按10年折舊,每年轉:借:遞延收益 50,000 貸:其他收益 — 政府補助 50,000
-
情景3:先征后返/先征后退(政策明確規定返還)
- 核心科目:其他收益。 這類返還雖然名稱不同,但實質仍是國家給予的優惠,通常也計入“其他收益”。
- 記賬方法:
借:銀行存款 XXX元
貸:其他收益 — 政府補助(增值稅返還) XXX元
舉個栗子??: 某符合條件的民政福利企業收到先征后返的增值稅款120,000元。
借:銀行存款 120,000
貸:其他收益 — 政府補助(增值稅返還) 120,000
超級重要提醒:
- “其他收益”是主流! 除非政策白紙黑字指定用途(資產相關),否則日常經營相關的增值稅返還在當前準則下優先計入“其他收益”,別再習慣性地扔進“營業外收入”了!
- 城建稅和教育費附加的“小尾巴”: 當初你交增值稅時,肯定也按增值稅額計算繳納了城建稅(7%/5%/1%)和教育費附加(3%)、地方教育附加(2%),現在增值稅退回來了,當初多交的附加稅費怎么辦?這部分附加稅費通常稅務局不會主動退! 你需要:
- 沖減成本: 在計算附加稅費時,以實際繳納并最終留存的增值稅額作為計稅依據,本月應交增值稅100萬,但享受即征即退退了70萬,實際只交了30萬增值稅,那么本月計提城建稅等附加,就應該按30萬為基數計算,而不是100萬,如果之前按100萬計提了,就要把多提的沖回(紅字沖銷或做反向分錄)。這步操作在實務中極易遺漏!
- 專款專用要分清: 如果政策要求返還資金必須用于特定用途(如研發、環保),務必做好專項核算,清晰記錄資金流向,準備好備查簿和相關憑證(采購合同、發票等),這是后續稅務檢查的重點!
企業所得稅:返還的錢要交稅嗎?如何調整?
會計賬做漂亮了,但企業所得稅(俗稱“大稅”)申報時,麻煩才剛開始,會計上把這筆返還計入了“其他收益”,增加了利潤總額,在計算企業所得稅時,這筆錢到底要不要交稅?答案是:絕大多數情況下,要交!
-
核心原則: 增值稅返還,本質上是政府補助,根據《企業所得稅法》及其實施條例,企業取得的財政性資金,除非屬于明確列舉的不征稅收入范疇,否則均應計入取得當年的應納稅所得額,計算繳納企業所得稅。
-
為什么通常要交稅? 能作為“不征稅收入”的條件非常嚴格苛刻,必須同時滿足:
- 企業能夠提供規定資金專項用途的資金撥付文件;
- 財政部門或其他撥付資金的政府部門對該資金有專門的資金管理辦法或具體管理要求;
- 企業對該資金以及以該資金發生的支出單獨進行核算。 絕大多數增值稅返還(尤其是即征即退、先征后返),很難同時滿足這三個條件,特別是缺乏“專門的資金管理辦法”這一條,實務中基本都視為應稅收入。
-
納稅調整方法(超級實操!): 企業所得稅年度納稅申報表(A表)中,專門有一張附表來處理這類稅會差異:《A105040 專項用途財政性資金納稅調整明細表》,這張表怎么填?
- 第1行“取得年度”: 填寫你實際收到增值稅返還的年份。
- 第2列“財政性資金賬載金額”: 填寫你會計賬上確認的這筆返還收入的金額(就是計入“其他收益”的那個數)。
- 第3列“符合不征稅收入條件的財政性資金”: 謹慎填寫! 只有你百分百確定且能提供充分證據證明該返還同時滿足前述三個不征稅收入條件時,才把金額填在這里,否則,填0! 這是關鍵,別給自己挖坑。
- 第4列“本年支出金額”: 如果第3列有數(即你確認為不征稅收入),這里填當年你用這筆錢做了什么事(花出去多少),如果第3列是0,這列通常也填0或空著。
- 第10列“本年應稅金額”: 系統會自動計算! 計算公式是:第2列 - 第3列 + 第4列,簡單說:
- 如果你沒在“符合不征稅收入”那里填數(即第3列=0),那么第10列 = 第2列 - 0 + 0 = 第2列,意味著會計上確認的這筆返還收入,全額需要在本年繳納企業所得稅。
- 如果你有在“符合不征稅收入”那里填了數(即第3列>0),那么第10列 = 第2列 - 第3列 + 第4列,意味著會計上確認的收入中,只有剔除不征稅收入部分,再加上當年已支出的金額(這部分支出對應的收益已實現),才需要在本年納稅。(這種情況非常罕見!)
-
對于常規的增值稅即征即退、先征后返,你在做企業所得稅匯算清繳時,需要將會計上計入“其他收益”的返還金額,全額調增當年的應納稅所得額(通過填寫A105040表實現),簡單理解:會計上它增加了你的利潤,稅法上也認為它該交稅,兩者無差異,但需要通過這張表進行“說明性”調整。
躲開這些坑!增值稅返還處理的常見雷區
處理增值稅返還,細節決定成敗,一不小心就可能踩雷:
-
雷區1:科目用錯,直接計“營業外收入”或沖減“稅金及附加”。
后果: 財務報表不能真實反映經營業績(營業外收入偏高),可能影響財務分析、銀行貸款評估甚至上市合規性,沖減“稅金及附加”更是錯誤,嚴重扭曲成本結構。
排雷: 牢記準則!日常經營相關返還,“其他收益”是唯一正解。 -
雷區2:忘記附加稅費的同步調整。
后果: 導致多計附加稅費成本,虛增利潤,最終多繳企業所得稅!稅務局退稅是按凈增值稅額計算的,附加稅費的計稅依據必須同步調整。
排雷: 每次處理增值稅返還,立即檢查當期的城建稅、教育費附加等是否按實際最終繳納的增值稅額為基數計算計提,如有前期多提,務必沖回。 -
雷區3:誤以為所有返還都是“不征稅收入”。
后果: 在A105040表上錯誤地將返還金額填入“符合不征稅收入”欄次,導致少計應稅所得,構成偷稅漏稅風險,面臨補稅、滯納金甚至罰款。
排雷: 極度謹慎! 除非有確鑿證據(紅頭文件、專門管理辦法、獨立核算賬套),否則一律視為應稅收入處理,拿不準時,務必咨詢專業稅務師。 -
雷區4:返還資金使用混亂,未專款專用(若政策要求)。
后果: 如果政策明確要求專款專用(如用于研發、環保),而你挪作他用,不僅可能面臨被追回資金的風險,在稅務檢查時,這部分資金更可能被全額認定為應稅收入(即使你之前試圖按不征稅收入處理),并可能產生滯納金罰款。
排雷: 明確政策要求,開設專戶或清晰核算,保留完整的資金使用憑證鏈。 -
雷區5:備案資料不全或流程錯誤,導致返還申請失敗或延遲。
后果: 該退的錢退不回來,占用企業寶貴現金流。
排雷: 吃透政策! 不同地區、不同行業的返還政策(如軟件即征即退、資源綜合利用)對企業資質、產品/服務標準、核算要求、申請流程、報送材料都有明確規定,務必按要求及時、準確、完整地準備和提交申請材料。主動關注當地稅務局官網通知。
實戰通關:軟件企業即征即退全流程模擬
為了讓理論更落地,我們模擬一家典型的軟件企業“智軟科技”處理即征即退:
-
Step 1: 銷售與交稅(2023年12月)
智軟科技銷售自主研發軟件產品,取得不含稅銷售收入1,000,000元。
銷項稅額 = 1,000,000 * 13% = 130,000元。
當期可抵扣進項稅額為15,000元。
實際繳納增值稅額 = 130,000 - 15,000 = 115,000元。
(按115,000元為基數計算繳納了城建稅等附加稅費,此處略) -
Step 2: 計算可退稅額(2024年1月)
軟件產品增值稅即征即退政策:實際稅負超過3%部分可退。
即征即退稅額 = 當期軟件產品銷項稅額 - 當期軟件產品銷售額 * 3%*
= 130,000 - (1,000,000 3%)
= 130,000 - 30,000
= 100,000元*。
(注意:計算依據是軟件產品對應的銷項和銷售額,進項稅15,000元不參與此公式計算,它已在計算實繳增值稅時扣除了)* -
Step 3: 申請退稅(2024年1月)
智軟科技準備材料:- 增值稅即征即退申請表
- 軟件產品檢測證明/軟件著作權證書
- 銷售清單(區分軟件產品與非軟件產品)
- 納稅申報表及完稅憑證復印件
- 企業符合軟件企業資格的證明(如有要求)
- 其他稅務局要求的資料
通過電子稅務局或線下提交申請。
-
Step 4: 收到退稅款(2024年3月)
稅務局審核通過,100,000元退稅款到賬。
會計處理:
借:銀行存款 100,000
貸:其他收益 — 政府補助(增值稅即征即退) 100,000
-
Step 5: 附加稅費調整(2024年3月)
重新審視2023年12月附加稅費計提:當初是按實繳增值稅115,000元計提的。
由于實際退回了100,000元增值稅,最終實際負擔的增值稅額是115,000 - 100,000 = 15,000元。
2023年12月多計提了以100,000元為基數的附加稅費!需要在2024年3月做沖銷分錄(假設城建稅7%,教育費附加3%,地方教育附加2%):
多計提附加稅費 = 100,000 (7%+3%+2%) = 100,000 12% = 12,000元。
借:稅金及附加 -12,000 (紅字或借方負數)
貸:應交稅費 — 應交城建稅 -7,000 (紅字或貸方負數)
貸:應交稅費 — 應交教育費附加 -3,000 (紅字或貸方負數)
`貸:應交稅費 — 應交

專業稅籌師定制稅務籌劃方案!
復制微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