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值稅返還計入其他收益嗎?會計處理一文講透!

是的,絕大多數情況下,企業收到的增值稅返還,在會計核算上需要計入“其他收益”科目! 但別急,這中間的門道和細節可不少,稍不留神可能就做錯了賬,今天咱們就掰開了、揉碎了,把這個事兒聊清楚。

增值稅返還到底是啥“錢”?

增值稅返還,簡單說就是國家把你之前交出去的一部分增值稅,又退(或抵)回給你了,這可不是天上掉餡餅,而是國家為了鼓勵某些行業、扶持特定企業或落實優惠政策而采取的措施,常見的增值稅返還形式包括:

  1. 即征即退: 比如軟件企業、資源綜合利用企業等,符合條件的話,在繳納增值稅的當月或次月就能收到退還的稅款,效率很高!
  2. 先征后退: 需要企業先按規矩把稅交了,然后走流程申請,審核通過后才能拿到退稅款,時間上會慢一點。
  3. 出口退稅: 這是為了鼓勵出口,把出口貨物在國內生產和流通環節繳納的增值稅退還給企業。
  4. 增值稅留抵退稅: 近幾年的熱點政策!當你的進項稅額大于銷項稅額(形成了“留抵稅額”),國家允許把多出來的這部分稅款提前退給你,盤活企業資金,這對制造業等重資產企業是重大利好。

“其他收益”是個啥筐?

在現行的《企業會計準則》(尤其是2017年修訂后)下,“其他收益”這個科目被賦予了新的重要使命,它主要用來裝兩類“意外之財”:

  1. 與日常活動相關的政府補助: 這是重點!政府補助就是政府白給(或者無償撥付)的錢或資產,關鍵要看這筆錢跟你公司日常經營關系大不大。

    • 研發費用補貼(跟你的研發活動相關)。
    • 穩崗補貼(跟你雇傭員工相關)。
    • 還有我們今天的主角——增值稅返還!為啥它也算?因為它通常是基于企業實際發生的銷售行為采購行為(這些都是日常活動)而產生的稅收優惠。
  2. 個稅手續費返還: 企業幫員工代扣代繳個人所得稅,稅務局會按一定比例返還一筆手續費,這筆錢也是計入“其他收益”。

增值稅返還計入其他收益嗎?會計處理一文講透! 增值稅返還計入其他收益嗎 第1張

劃重點: “其他收益”雖然叫“其他”,但它計入的是企業利潤表中的“營業利潤”部分!這跟以前計入“營業外收入”有本質區別,更能反映企業主營業務的盈利能力。

增值稅返還為啥要進“其他收益”?

核心原因就在于它屬于與日常活動相關的政府補助

  • 與日常活動強相關: 增值稅是流轉稅,貫穿企業采購、生產、銷售的全過程,增值稅返還(如即征即退、先征后退、留抵退稅)往往是國家為了降低特定行業(如軟件、集成電路、資源綜合利用、民生相關)的實際稅負,鼓勵其發展,這筆錢的獲得,與企業銷售商品、提供勞務等核心的、持續的日常經營活動密不可分,它不是天上掉餡餅的偶然所得(比如中彩票)。
  • 遵循會計準則規定: 《企業會計準則第16號——政府補助》明確規定:與企業日常活動相關的政府補助,應當按照經濟業務實質,計入其他收益或沖減相關成本費用。 增值稅返還不適合沖減成本費用(比如沖減“稅金及附加”),因為它不是對已發生費用的補償,而是對已繳納稅款的返還/優惠,計入“其他收益”是最恰當的選擇。
  • 更準確反映業績: 計入“其他收益”后,它成為營業利潤的一部分,這讓財務報表使用者(老板、投資人、銀行)能更清晰地看到企業核心經營活動產生的真實盈利能力,包括享受國家稅收優惠帶來的好處,如果扔到“營業外收入”里,容易被誤解為是偶然的、非經常性的收益,不能真實反映主營業務的潛力。

舉個栗子 ??

某軟件公司A,2023年10月銷售自研軟件產品,產生增值稅銷項稅額100萬元,當期可抵扣進項稅額20萬元,按政策享受實際稅負超過3%部分即征即退。

  • 正常計算繳納:應納稅額 = 100萬 - 20萬 = 80萬。
  • 假設軟件銷售屬于即征即退范圍,實際稅負應為銷售額的3%(假設銷售額足夠大,簡化計算),即應退稅額 = 80萬 - (銷售額 * 3%),假設計算后應退70萬元。
  • 會計分錄:
    • 計算繳納時: 借:應交稅費 - 應交增值稅(已交稅金) 80萬 貸:銀行存款 80萬
    • 收到增值稅即征即退款70萬時: 借:銀行存款 70萬 貸:其他收益 - 增值稅返還 70萬 <<< 關鍵在這里!

小心!這些情況不能進“其他收益”

增值稅返還的主流是進“其他收益”,但有幾個“特例”要睜大眼睛:

  1. 出口退稅: 這是最常見的例外!出口退稅退的是你出口貨物在國內環節負擔的進項稅,目的是讓國產商品以不含稅成本參與國際競爭。這筆錢本質上是對你墊付進項稅的償還,不是額外的收益!

    • 會計處理: 收到出口退稅款時,是沖減原來記錄在“應交稅費 - 應交增值稅(出口退稅)”或類似科目里的應收款項,或者直接沖減“應收出口退稅款”資產。
    • 結果:不影響你的利潤表(既不增加收入,也不增加收益),只是減少了你的負債(應交稅費)或收回了你的債權(應收款),錢是進了口袋,但利潤表上沒痕跡。
  2. 直接減免的增值稅: 有些優惠政策是直接讓你少交稅(比如小規模納稅人季度銷售額不超過30萬免征增值稅),或者你購進免稅農產品計算抵扣進項稅,這種在產生納稅義務時就減免掉、根本沒交出去的錢,自然也就不存在“返還”。

    • 會計處理: 在銷售實現時,直接按實際應繳納的稅額(可能是0)或者按不含稅金額乘以適用征收率/稅率來確認銷項稅/應交稅費。不需要單獨做一筆確認“其他收益”的分錄。 減免的實質好處已經體現在你的收入成本結構里了。

企業類型不同,科目可能也不同!

  • 執行《企業會計準則》的企業: 就是我們上面詳細講的,增值稅返還(除出口退稅)計入“其他收益”,這是目前大中型企業、上市公司普遍采用的標準。
  • 執行《小企業會計準則》的企業: 小企業科目設置相對簡單,它沒有“其他收益”這個科目,小企業收到的增值稅返該怎么辦呢?答案是:計入 “營業外收入” 科目。

    雖然位置不同(營業外收入在營業利潤之后),但同樣增加了企業的利潤總額,小企業老板看報表時要留意這點區別。

  • 仍執行《企業會計制度》的企業(較少見): 這類企業可能會使用 “補貼收入” 這個科目來核算增值稅返還。

關鍵提示: 做賬前,一定要搞清楚自己公司執行的是哪個會計制度!這直接決定了科目選擇。

實務中容易踩的坑

  1. 混淆“返還”與“直接減免”: 把本該在銷售時就體現的免稅優惠(如小規模納稅人季度30萬免稅),錯誤地在收到免稅申報結果或稅務局通知時再去確認“其他收益”或“營業外收入”。這是錯的! 直接減免的稅,在銷售開票/確認收入時就已經體現在賬上了(少計了銷項稅/應交稅費)。
  2. 把出口退稅當收益: 看到銀行賬戶收到稅務局退的出口退稅款,高興之余直接做了“借:銀行存款 貸:其他收益/營業外收入”。大錯特錯! 這會導致虛增利潤,出口退稅必須按沖減應收款或負債處理。
  3. 忽略政策適用性: 不是所有的退稅都叫“增值稅返還”,比如收到稅務機關退還的多繳稅款(非政策性返還)產生的利息,這通常計入“財務費用 - 利息收入”或“營業外收入”,增值稅返還特指基于國家優惠政策(如財稅文件明確規定)的退稅。
  4. 憑證附件不完整: 計入“其他收益”或“營業外收入”的增值稅返還,一定要把相關的政策文件依據(文號)、稅務局出具的退稅審批表或電子退庫憑證、銀行回單等作為原始憑證附在記賬憑證后面,這是稅務檢查的重點!

給財務朋友的建議

  1. 吃透政策: 收到退稅通知或文件,第一件事不是急著做賬,而是搞清楚這筆退稅的性質和依據!是即征即退?留抵退稅?還是出口退稅?依據的是哪個財稅文件?這是正確核算的前提。
  2. 明確制度: 確認公司執行的會計準則是企業會計準則、小企業會計準則還是舊的企業會計制度?這決定了科目歸屬。
  3. 規范核算: 根據性質和制度,選擇正確的科目(其他收益、營業外收入、沖減應收/應付)進行核算,在摘要里寫清楚退稅原因和依據文號。
  4. 備齊證據: 務必保留完整的退稅證明材料,經得起內審外查。
  5. 關注變化: 稅收政策和會計準則都不是一成不變的(比如留抵退稅政策近幾年力度很大且細節有調整),保持學習,及時更新知識庫,必要時咨詢專業會計師或稅務師。

增值稅返還的錢,是不是進“其他收益”?答案是——看情況!

  • 如果你是一般企業(執行企業會計準則),收到的是國家給的稅收優惠紅包(比如軟件即征即退、資源綜合利用退稅、符合條件的留抵退稅等),這筆錢大概率就是你的“其他收益”! 它實實在在地提升了你的營業利潤。
  • 但如果是辛辛苦苦跑下來的出口退稅款,那它只是把你墊付的錢拿回來,安安靜靜地沖減你的負債或應收款就好,別想著讓它去利潤表上露臉。
  • 小企業呢,簡單記:類似的退稅,就放進“營業外收入”這個口袋。

記賬不是小事,尤其涉及到稅務優惠,搞清楚錢的來龍去脈,選對科目,備好憑證,才能讓賬目清清楚楚,既合規又真實地反映出企業的經營成果,下次再遇到增值稅返還,可別再稀里糊涂入錯賬啦!

增值稅返還計入其他收益嗎?會計處理一文講透! 增值稅返還計入其他收益嗎 第2張
微信號:15137101602
專業稅籌師定制稅務籌劃方案!
復制微信號
智小賬專業稅籌團隊,專注稅收籌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