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限公司返稅政策暫停了嗎?真相揭秘與深度解讀!
“王會計,快看群!都說返稅政策要停了,我們剛談好的那筆投資怎么辦?” 一大早,財務經理李明的信息就彈了出來,語氣里滿是焦慮,最近幾天,“有限公司返稅政策暫停”的消息像野火一樣在老板圈、財務群里蔓延,搞得人心惶惶,這到底是空穴來風,還是確有其事?今天咱們就掰開了揉碎了,把這事兒徹底講清楚。
緊急辟謠:全面暫停?純屬誤讀!
給大家吃顆定心丸:國家層面或全國范圍內一刀切地“暫停”所有針對有限公司的稅收返還(財政獎勵)政策,這是不真實的! 如果你看到這樣的標題或傳言,基本可以判定是誤讀或者是為了博眼球。
那為什么會有這種說法呢?問題出在對政策調整和暫停的理解混淆上,就像你常去的餐館調整了菜單,把某個特價菜下架了,不代表它關門大吉了,對吧?返稅政策也是類似的道理。
政策變動的真相:規范、優化、精準施策

真正發生的,是政策環境在持續地規范化、精細化調整,主要體現在這幾個關鍵方面:
-
清理“空殼公司”與違規招商: 這是近期調整的重中之重,某些地區過去為了吸引注冊,門檻放得過低,導致大量沒有實際經營、純粹為了“薅”返稅羊毛的“空殼公司”涌現,國家層面(如財政部、稅務總局)近年來三令五申,要求各地清理這類違規招商行為,嚴查利用“稅收洼地”偷逃稅,例如2025年初,多個省份就聯合開展了對“假企業”、“假出口”、“假申報”的專項整治行動,其中就涉及利用地方返稅政策套利的空殼公司。
-
政策合規性審查加強: 地方政府出臺的稅收優惠(包括財政返還)政策,必須符合國家的法律法規,不能搞“土政策”,不能與上位法沖突,國家相關部門加強了對地方政策的審查力度,要求其合法、合規、公平,一些過去打擦邊球、可能涉嫌“先征后返”(即先按法定稅率征收,再由地方財政私下返還,變相降低稅率)等不合規的操作被叫停或要求整改。
-
財政壓力與可持續性考量: 部分過度依賴“返稅”招商的地區,尤其是那些產業基礎薄弱、自身造血能力不足的地方,面臨著較大的財政壓力,當土地出讓收入下滑、經濟增速放緩時,持續高比例的返稅變得難以為繼。一些地方開始主動收縮或調整其返稅政策的力度、門檻和適用范圍,使其更具可持續性,某東部縣級市2025年底就悄然將制造業企業增值稅地方留成部分的返還比例上限從80%下調到了60%,并提高了享受政策的年納稅額門檻。
-
國家主導的“真金白銀”優惠地位提升: 國家層面更鼓勵和支持的是法定的、統一的稅收優惠政策,這些政策具有普惠性、穩定性和法律保障。
- 小型微利企業所得稅優惠: 年應納稅所得額不超過300萬的部分,實際稅率僅為5%。
- 高新技術企業15%優惠稅率: 這是長期穩定的法定優惠。
- 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最高100%甚至120%): 力度巨大,直接減少應納稅所得額。
- 特定區域政策(如海南自貿港、西部大開發): 有國家層面的立法或文件支持。
- 支持特定行業的優惠政策(如集成電路、軟件企業)。
這些國家主導的優惠政策,其穩定性和可靠性遠高于地方自行出臺、可能隨時調整的財政返還,地方政府返稅政策的空間,某種程度上是在國家法定優惠之外,地方利用自身財力進行的“錦上添花”,其穩定性自然無法比擬。
核心影響:查賬征收成為主流,“核定”空間急劇壓縮
對廣大有限公司(尤其是中小微企業)影響最直接、最深遠的政策變化,并非返稅暫停,而是稅收征管方式的重大轉變——查賬征收的全面推行。
-
過去(核定征收時代): 很多地方,特別是稅收洼地園區,為了吸引注冊,大量采用“核定征收”(如定期定額、核定應稅所得率),這種方式操作簡單,稅負“固定”且通常較低(甚至極低),成為吸引企業(尤其是高利潤的個獨、合伙、個體戶)入駐洼地的核心賣點,地方再結合財政返還,形成“低核定+高返還”的組合拳。
- 例子: 某網絡主播在稅收洼地成立個人獨資企業,采用核定征收,綜合稅負(個稅+增值稅及附加)可能被核定到驚人的3.5%左右,加上地方返還,實際到手稅負可能低于3%,這顯然與真實利潤水平嚴重不符。
-
現在與未來(查賬征收時代): 國家強力推行查賬征收,要求企業建立規范賬簿,依據真實、準確、完整的財務記錄進行納稅申報,這標志著:
- 核定征收大門基本關閉: 除極少數符合《稅收征管法》及其實施細則規定的特殊情形(如依法可以不設賬簿的個體戶)外,有限公司、合伙企業等主體幾乎不可能再享受核定征收,2025年多地稅務部門已明確發文,嚴禁對有限公司等主體違規采用核定征收。
- 真實稅負浮出水面: 查賬征收下,企業賺多少利潤,就得按法定稅率(25%基本稅率,或享受優惠后的稅率如5%、15%)繳納企業所得稅,股東分紅還需繳納20%個稅,綜合稅負回歸到相對合理的水平(雖然仍可能高于過去的核定+返還組合)。
- 地方返稅作用“相對弱化”: 在查賬征收下,企業繳納的是“足額”的企業所得稅(國家60%+地方40%)和增值稅(國家50%+地方50%),地方財政返還,只能針對其實際入庫并留存的地方分享部分(如企業所得稅的40%部分)進行獎勵,返還基數(地方留成部分)變大,但返還比例普遍下調或門檻提高,且返還的是地方財政自己的錢,其力度和可持續性受制于地方財力,想再靠“超低核定+高返還”實現綜合稅負3%-5%基本不可能了。
- 案例說明: 沿海某市一家年利潤500萬的服裝廠。
- 核定征收(假設綜合稅率5%): 總稅負約25萬。
- 查賬征收(無其他優惠): 企業所得稅 = 500萬 25% = 125萬,股東分紅個稅 ≈ (500萬-125萬) 20% = 75萬。綜合稅負約200萬。
- 查賬征收 + 地方返稅(假設地方返還其企業所得稅留成40%部分的50%):
- 企業所得稅地方留成 = 125萬 * 40% = 50萬。
- 地方財政返還 = 50萬 * 50% = 25萬。
- 企業實際負擔所得稅 = 125萬 - 25萬 = 100萬。
- 股東分紅個稅 ≈ (500萬 - 100萬) * 20% = 80萬。
- 綜合稅負約180萬。
- 查賬征收 + 小型微利企業優惠:
- 所得稅(分段計算):100萬 5% + (500萬-300萬) 5% = 5萬 + 10萬 = 15萬? (注:2025年小型微利企業標準為年應納稅所得額300萬以下,且需符合從業人數、資產總額標準,500萬利潤已超標準,無法享受,此例僅為說明,該企業需按25%繳納125萬)。
- 查賬征收后,即使有地方返稅,綜合稅負(180萬)也遠高于核定時代(25萬),但比無返稅(200萬)還是省了20萬,這20萬就是地方財政返還的作用,但它建立在企業已足額繳納高額稅款(125萬企業所得稅)的基礎上,地方返稅更像是地方財政在自身留成部分里“讓利”,無法改變國家法定稅負高的基礎。
- 案例說明: 沿海某市一家年利潤500萬的服裝廠。
企業如何應對:擁抱合規,善用政策
面對這樣的環境變化,企業老板和財務負責人必須轉變思路:
-
徹底告別“避稅”幻想,擁抱“合規”基石: 核定征收的大門已經關閉,“稅收洼地”的“魔力”大幅消退,將企業財務、稅務的合規性放在首位,建立規范的賬務處理流程,確保業務真實、發票合規、申報準確,是生存和發展的底線,任何試圖通過違規手段降低稅負的操作,風險極高,得不償失。
-
深挖并用好國家法定優惠政策: 這才是降本增效的“正道之光”和“穩定器”,務必深入研究并確保企業符合條件、應享盡享:
- 小型微利企業所得稅優惠: 檢查規模(人數、資產、應納稅所得額≤300萬)。
- 高新技術企業認定: 瞄準15%稅率,提前規劃知識產權、研發投入、高新收入占比等指標。
- 研發費用加計扣除: 規范研發項目管理,準確歸集研發費用,這是力度最大的優惠之一。
- 特定區域/行業政策: 關注海南自貿港、前海、橫琴、西部大開發等區域政策,以及集成電路、軟件等國家重點扶持行業的優惠。
- 增值稅減免政策: 如生活性服務業加計抵減、特定農產品免稅等。
-
理性看待地方財政返還,關注實質營商環境: 地方返稅政策依然存在,但已非“靈丹妙藥”。
- 做“加法”,而非“唯一解”: 將其視為在享受完國家法定優惠后,地方額外給予的、基于其財力的“錦上添花”式獎勵,不能本末倒置,為了追求返稅而忽視國家優惠或遷移到不適合業務發展的地方。
- 關注政策穩定性與地方財力: 選擇財政實力較強、政策相對透明穩定、有明確紅頭文件支持且兌現記錄良好的地區,警惕承諾過高比例、要求極低門檻的地區,可持續性存疑。
- 考察綜合營商環境: 產業配套、人才資源、物流成本、政府服務效率等,遠比單一的返稅比例更重要,一個能讓你業務發展得更好的地方,才是真正能長期省錢的地方。
- 優化業務架構(需謹慎評估): 在業務真實、管理成本可控的前提下,可以考慮在具有優勢政策的不同地區合理布局業務模塊(如將研發中心設在有研發補貼的城市,將銷售中心設在有貿易便利或返稅政策的區域),但這涉及復雜的稅務籌劃,務必咨詢專業機構,確保合規。
未來趨勢展望:精準滴灌,合規為王
展望未來,財稅政策的走向清晰可見:
- 政策更精準: 優惠將更多地向國家鼓勵的科技創新、綠色發展、先進制造、小微企業等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傾斜,大水漫灌式的、可能被濫用的地方招商返稅政策空間會持續被壓縮。
- 監管更嚴格: 對利用“稅收洼地”、空殼公司、虛開發票等偷逃稅行為的打擊將保持高壓態勢,金稅四期強大的數據分析能力,讓違規行為無所遁形,查賬征收是主流,核定征收是極少數例外。
- 地方政策更規范: 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資時,將更側重提供優質的公共服務、完善的產業鏈配套、高效透明的政務服務,而不僅僅是比拼返稅比例,財政返還政策會存在,但會更規范、更透明、門檻更高、更側重吸引高質量的實體投資。
- 企業合規成本成為核心競爭力: 在同等條件下,財務規范、稅務合規、能充分合法運用各項優惠政策的企業,其綜合成本優勢將更加凸顯,合規本身就是一種效率和競爭力。
穩住心態,積極應對
“有限公司返稅政策全面暫停”是一場虛驚,但背后折射出的政策環境巨變卻是真實的——核定征收時代落幕,查賬征收全面推行,地方返稅作用回歸理性,國家法定優惠地位凸顯,與其焦慮“政策停了”,不如立刻行動:夯實財務基礎,確保合規經營,深入研究并用足國家給予的“陽光”下的優惠政策,同時理性評估地方政策的價值。
政策的調整就像天氣變化,抱怨無益,準備好雨具、調整好方向才是關鍵,與其四處打聽哪里還有“漏洞”,不如扎扎實實把企業的賬做好,把該享受的優惠都拿到手,你對當前公司的稅務籌劃方向有什么具體困惑?歡迎在評論區交流討論!

專業稅籌師定制稅務籌劃方案!
復制微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