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體戶必看!查賬征收VS核定征收,選錯可能多交稅
老王在小區門口開了家熱氣騰騰的面館,生意紅火,稅務局通知他該繳稅了,可老王懵了:“查賬征收?核定征收?這倆有啥區別?我該選哪個?” 老王的問題,正是千千萬萬個體戶老板的困惑。選錯了征收方式,就像點錯了面碼——要么麻煩死,要么多交錢!
核心玩法大不同:本質區別在哪?
想象一下,查賬征收就像是“開卷考試”,稅務局對你說:“老王啊,你把面館這一年賣了多少錢的面(收入),買面粉、肉、付房租水電花了多少錢(成本費用),一筆一筆都清清楚楚記在本子上(建賬),年底,用總收入減去總成本,剩下的利潤,咱們按國家定的稅率算稅。”
而核定征收呢?更像是“開卷但老師給你劃重點范圍”,稅務局會說:“老王,你這行(比如小型餐飲),根據我們觀察,普遍利潤水平大概在收入的10%-15%左右(這叫應稅所得率),我們就按你實際開票的收入,乘以這個比例,算出你的‘推定利潤’,再按稅率征稅。” 或者更簡單粗暴:“老王,你這地段、這面積的面館,我們評估一個月大概就是固定交500塊錢稅(這叫定期定額),你就按月交這個數吧!”
簡單粗暴總結:
- 查賬征收: 實際利潤 × 稅率 = 應納稅額 (你得有賬證明你的利潤)。
- 核定征收: 收入 × 應稅所得率 × 稅率 = 應納稅額 或者 直接核定一個固定稅額 (稅務局主要看你的收入或直接評估)。
實操大比拼:流程、要求、適合誰?
查賬征收:賬房先生模式
* **怎么玩?** 個體戶老板(或者請會計)必須按照國家規定,建立**規范的賬簿**(總賬、明細賬、日記賬等),取得合法的**發票和憑證**(買菜要有票、付房租要有合同和收據等),每一筆收入和支出都要**真實、完整、準確**地記錄下來,到了申報期(一般是季度預繳,年度匯算清繳),根據賬本上的利潤計算稅款,向稅務局申報繳納。 * **優點:** * **可能更省稅:** 如果你實際成本費用很高(比如房租貴、食材成本高),利潤被壓縮得很薄,查賬征收按實際利潤算稅,稅負可能比核定征收低不少,老王的面館要是開在黃金地段,房租占了大頭,查賬可能更劃算。 * **體現真實經營:** 賬目清晰反映經營成果,方便自己管理,也容易獲得銀行貸款等。 * **缺點:** * **麻煩!費時費力費錢!** 記賬是個技術活,需要學習或花錢請會計,收集保管各種發票憑證很繁瑣。 * **要求高:** 賬必須做得規范,否則稅務局不認可,可能被罰款甚至要求補稅。 * **風險:** 如果成本票不足(比如很多小販不開發票),利潤就會被算高,導致多交稅。 * **適合誰?** * 規模相對較大、業務復雜的個體戶(比如開了幾家分店)。 * 成本費用構成清晰且能取得大部分合法憑證的。 * 預計實際利潤率**遠低于**同行業核定應稅所得率的(比如你薄利多銷)。 * 有規范管理需求和未來發展計劃的老板。核定征收:簡單省心模式
* **怎么玩?** 稅務局根據你的**經營規模(店面大小、設備)、地段、行業普遍利潤水平**等因素,直接核定一個**應稅所得率**或者一個**固定稅額(定期定額)**。 * **按應稅所得率核定:** 你按實際開票收入(或加上部分不開票收入申報),乘以稅務局核定的所得率(比如餐飲10%),算出“推定利潤”,再乘以稅率(一般是5%-35%超額累進或小規模納稅人優惠稅率)交稅,比如老王這個月開票5萬,核定所得率10%,推定利潤就是5000元,按稅率計算交稅。 * **定期定額:** 稅務局直接告訴你:“老王,你每月固定交500塊稅。” 你就按月去交這500塊,通常不需要單獨申報收入成本(除非超過定額很多),很多街邊小店、小攤販都是這種。 * **優點:** * **超級簡單!省心!** 不用建復雜賬本,不用頭疼找發票,申報極其簡便(尤其是定期定額)。 * **成本低:** 省了請會計的錢。 * **稅負相對穩定:** 不會因為某個月成本突然增加而多繳稅(定期定額尤其明顯)。 * **缺點:** * **可能多交稅:** 如果你的實際利潤率**低于**稅務局核定的應稅所得率,或者你的實際收入**低于**定額但沒去申請調整,那你就虧了,等于多交了稅,比如老王面館剛開業生意慘淡,但定額是500,他也得交。 * **缺乏經營數據:** 不利于老板精細化管理生意。 * **發展受限:** 規模做大了、收入超過核定標準很多時,稅務局會要求轉為查賬征收。 * **發票依賴(核定所得率):** 如果客戶不需要發票,你就不開票少申報收入?這是偷稅!風險很大!稅務局會通過其他手段(如比對、稽查)監控。 * **適合誰?** * 規模小、業務簡單、剛起步的個體戶(比如夫妻老婆店、小攤位)。 * 成本費用難以準確核算或難以取得合法憑證的(比如菜市場賣菜、流動小吃攤)。 * 預計實際利潤率**接近或高于**同行業核定應稅所得率的。 * 追求簡單省事,對財務管理要求不高的老板。關鍵細節大起底:別踩這些坑!
- 不是你想選就能選! 最終決定權在稅務局!稅務局會根據你的規模、核算能力、行業特點等綜合判斷你適合哪種方式,你可以提出申請和理由。關鍵點: 如果你的賬做得一塌糊涂,稅務局肯定不會讓你查賬征收,直接給你核定。
- 核定征收 ≠ 免稅! 核定征收只是簡化了計算稅款的方法,該交的稅一分不少!不開票、不申報收入就是偷稅漏稅。
- 核定征收也要保留憑證! 雖然不要求像查賬那么嚴格,但基本的進貨單、收據等還是要保留備查,萬一稅務局來核查,你說不清楚收入成本來源,就可能被要求補稅甚至罰款。
- “定額”不是鐵飯碗! 定期定額通常有效期為1年,如果這一年里你生意爆好或者差得要關門,記得主動向稅務局申請重新核定調整定額!別傻乎乎地一直按老定額交。
- 查賬征收可以變核定嗎? 理論上可以,但很難,除非你經營狀況發生重大變化,證明自己確實無法準確核算(比如賬徹底做亂了),稅務局才可能批準你轉核定,通常是由核定轉查賬容易(規模做大了就被要求轉),反過來難。
- 查賬征收能“零申報”? 如果你真的一分錢收入沒有(這可能性極低),成本費用倒有,賬上體現虧損,那理論上可以“零申報”企業所得稅(個體戶是個人所得稅),但長期零申報且與經營邏輯不符(比如你店開著卻說沒收入),會引起稅務局重點關照!核定征收下,只要你沒達到起征點或者定額是0,才可能不交稅。
老王的面館該選啥?真實案例說話
老王的面館剛開業半年,30平米,夫妻倆經營,主要成本是房租、食材,很多食材是從早市小販那買的,很難要到發票,生意中等偏上。

分析:
- 規模不大,業務相對簡單。
- 痛點: 食材成本發票難取得,如果硬要做查賬征收,這部分成本無法入賬抵扣,利潤會被大幅抬高,導致多交稅。
- 餐飲行業核定應稅所得率一般在10%-20%之間(各地不同,假設當地核10%),老王估算自己實際利潤率大概在12%-15%左右,和核定的10%相差不算特別巨大。
在當前階段,申請核定征收(按應稅所得率)可能是更優解。 雖然實際利潤略高于核定所得率意味著可能多交一點點稅(15%利潤 vs 10%核定,稅基差5%),但省去了建賬、找票的巨大麻煩和潛在風險(成本票不足導致虛高利潤),綜合成本(時間+金錢+精力)更低,更省心,等以后面館做大了,開了分店,請了專業會計,能規范取得發票了,再主動或被動轉為查賬征收會更合適。
反面案例: 街角李姐的奶茶店,成本主要是奶粉、糖、包裝(這些相對容易取得發票),她為了少交點稅(實際利潤約18%),硬要做查賬征收,結果因為總忘記要小包裝盒的發票,或者有些臨時買的鮮果沒票,導致成本核算不全,年底被稅務局調整,補了一大筆稅和滯納金,還挨了罰,哭都來不及!
終極選擇指南:沒有最好,只有最合適
別再糾結“哪個更好”了!問問自己這幾個問題:
- 我的生意規模大不大?業務復雜嗎? (規模大、復雜 → 查賬更優/被要求查賬)
- 我能規范記賬嗎?我有錢/精力請會計嗎? (不能/不想 → 核定更省心)
- 我的成本費用容易拿到發票/憑證嗎? (很難拿票 → 核定可能更安全,避免查賬時成本不被認可)
- 我預估的實際利潤率和稅務局核定的行業所得率,哪個高? (實際利潤低很多 → 查賬可能更省稅;實際利潤高 → 核定可能更劃算)
- 我圖省事還是圖可能省點稅? (圖省事 → 核定;愿意花精力管理且成本票足 → 查賬)
黃金建議:
- 主動咨詢: 別猜!直接去你的主管稅務局找專管員咨詢,說明你的經營情況(規模、行業、成本構成、開票需求),問清楚自己當前最適合哪種方式,以及如何申請,這是最靠譜的!
- 誠信經營: 無論哪種方式,真實申報收入是底線!核定征收下隱瞞收入,查賬征收下虛列成本,都是玩火自焚。
- 關注政策: 稅收政策(尤其是個體工商戶和小微企業優惠)經常變,多留意當地稅務局的公告或公眾號。
個體戶老板們,查賬征收和核定征收就像店里的清湯面和紅湯面,各有各的味,各有各的適合人群。摸清自己生意的底子,了解清楚兩種方式的“配料表”,再聽聽稅務局這位“大廚”的建議,才能選對那碗“稅”半功倍的面! 千萬別稀里糊涂,等“賬單”端上來才傻眼。

專業稅籌師定制稅務籌劃方案!
復制微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