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有些小微企業享受不到稅收優惠?關鍵就在核定征收這四個字!

“王老板,你公司今年利潤看著不高啊,怎么沒去申請小微企業所得稅優惠?能省不少錢呢!”
“別提了李會計!我興沖沖跑去稅務局,結果人家說我公司是‘核定征收’,不符合條件!這核定征收到底是個啥?為啥別人能享受優惠,到我這兒就不行了?”

相信很多像王老板這樣的小企業主都有過類似的困惑,明明自己的企業符合“小型微利企業”的標準(通常指年度應納稅所得額不超過300萬元、從業人數不超過300人、資產總額不超過5000萬元),卻被告知無法享受國家給小微企業的稅收“大禮包”,問題就出在企業所得稅的征收方式上——核定征收的企業,確實被明確排除在優惠范圍之外,今天我們就來徹底講清楚這件事,讓你不再踩坑!


先搞懂基礎:查賬征收 vs 核定征收,差別有多大?

想象一下,你想知道自己家這個月花了多少錢,有兩種方法:

  1. 查賬法:你有個小本本(賬簿),詳細記錄了每一筆收入買菜10塊、買衣服200塊、水電費150塊……月底一加總,清清楚楚知道花了360塊。
  2. 估算法:你懶得記賬,月底直接一拍腦袋:“這個月大概花了400塊吧!”或者根據以往經驗,“我每個月平均花350塊”。

企業所得稅的征收方式,道理一模一樣:

  • 查賬征收: 企業需要建立規范的財務會計制度,設置賬簿,根據實際發生的業務,準確核算收入、成本、費用和利潤,稅務局最終根據企業自己申報的、經過核算的應納稅所得額(簡單理解就是稅法認可的利潤),乘以適用稅率(比如基本稅率25%)來計算該交多少稅。這是絕大多數規范企業的做法,也是享受稅收優惠的前提。
  • 核定征收: 稅務局在特定情況下,不依賴或無法依賴企業的賬簿核算,而是采用“估算”的方法來確定企業該交多少稅,這通常發生在:
    • 企業規模很小,沒有能力或不愿意建立規范的賬冊(比如就夫妻倆開個小店,沒請會計)。
    • 企業雖然建賬了,但賬目混亂、憑證殘缺不全、成本資料/收入憑證/費用憑證嚴重缺失,導致稅務局無法查賬,或者難以核實你申報的利潤是否真實準確。
    • 企業沒有按規定保存賬簿、憑證,或者拒不向稅務局提供納稅資料。
    • 企業發生了納稅義務,但未按規定期限辦理納稅申報,經稅務局責令限期申報后,逾期仍不申報的。

核定征收的核心是“推定”和“簡化管理”,而不是精確計算。 核定方式主要有兩種:

  1. 核定應稅所得率: 稅務局根據你所在行業,給你核定一個“利潤率”(應稅所得率),比如批發零售業核定所得率可能是5%。
    • 你收入100萬,稅務局就推定你的利潤 = 100萬 * 5% = 5萬。
    • 然后按這5萬利潤,乘以適用稅率(比如25%)來算稅,交1.25萬。
    • 注意:這里完全不看你實際的成本費用花了多少! 即使你實際虧了10萬,或者實際利潤只有1萬,只要核定所得率是5%,就按5萬利潤計稅。
  2. 核定應納稅額: 稅務局更簡單粗暴,直接給你定個“死數”,比如你這個小超市,每月固定交稅5000元,不管你這個月是賺是賠,是忙是閑,到點就交這5000塊。
為什么有些小微企業享受不到稅收優惠?關鍵就在核定征收這四個字! 核定征收企業所得稅的小型微利企業不得享受優惠政策 第1張

關鍵點小結:

  • 查賬征收 = 自己算清楚利潤,按實際利潤交稅。
  • 核定征收 = 稅務局估算你的利潤或直接定稅額,不看你實際的、準確的利潤是多少。

為什么核定征收的小微企業,被“優惠”拒之門外?

國家出臺小型微利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比如對年應納稅所得額不超過300萬的部分,實際稅負可能低至5%),初衷是為了精準扶持那些經營確有困難、利潤微薄但財務核算規范的小企業,切實減輕它們的負擔,鼓勵其發展壯大。

核定征收的企業,恰恰卡在了“財務核算規范”這個核心前提上! 為什么政策制定者要做這個限制?道理很硬核:

  1. 優惠的“靶心”是“應納稅所得額”,核定征收企業沒有這個靶心!
    所有的小微企業所得稅優惠,都是基于一個核心數據——應納稅所得額(稅法調整后的利潤),優惠力度是看這個金額落在哪個區間(比如100萬以下部分減按12.5%計入,按20%稅率繳,實際稅負2.5%;100-300萬部分減按25%計入,按20%稅率繳,實際稅負5%)。
    致命問題來了:核定征收的企業,稅務局根本不知道、也無法確認你真實的“應納稅所得額”是多少!

    • 如果是核定應稅所得率,你的“利潤”是稅務局根據收入(有時收入也是核定的?。┏艘砸粋€率“推”出來的,不是實際經營成果。
    • 如果是核定稅額,連“利潤”這個中間環節都省了,直接定稅額。
      優惠的計算基礎(真實的應納稅所得額)都不存在或不準確,優惠政策自然無從談起,強行給優惠就成了“無本之木”。
  2. 防范政策漏洞和稅收流失:公平性的要求
    試想一下,如果核定征收企業也能享受優惠:

    • 一個實際年利潤高達400萬的企業,如果通過“技巧”讓自己被核定征收(比如故意不提供完整賬冊),并核定了一個很低的所得率(比如利潤只核了20萬),它就能按這20萬去享受小微優惠(比如實際稅負5%,只交1萬稅),而它隔壁同樣賺400萬但規范做賬查賬征收的企業,可能要交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的稅(25%基本稅率)!這公平嗎?顯然會造成巨大的避稅漏洞和稅收不公!
    • 核定征收本身就帶有簡化管理和推定性質,如果再疊加復雜的優惠計算,不僅難以操作,更容易被濫用,導致國家稅收大量流失,違背了優惠政策的初衷。
  3. 政策導向:鼓勵企業規范財務管理
    國家設置這個門檻,其實也是一種“引導”和“倒逼”。

    • 信號很明確: 企業想享受國家給予的“真金白銀”的稅收紅利?沒問題!但請先把自家的賬目理清楚、做規范,達到查賬征收的標準。
    • 這是一種正向激勵: 促使小微企業重視財務基礎建設,完善內控,提升管理水平,這不僅是為了享受優惠,更是企業長遠健康發展的基石,規范了,優惠自然來;不規范,優惠“看得見摸不著”。

總結成大白話:

小微稅收優惠是“打折券”,但這個打折券必須用在“實價商品”(真實的應納稅所得額)上,核定征收的企業,稅務局只能給你個“一口價”包裹(核定稅額)或者一個“估算價”(核定所得率下的利潤),根本不知道包裹里商品(真實利潤)的實際標價是多少,沒有“實價”,打折券自然失效,用不了!
國家為了防止有人用“一口價”包裹冒充“低價商品”來騙打折,干脆規定:凡是用“一口價”或“估算價”的,統統不能參加打折活動!想打折?請明碼標價(查賬征收)!


真實案例:一字之差,稅款天壤之別

案例: 張老板經營一家小五金店(批發零售業),年銷售收入約200萬元。

  • 情景A(核定征收 - 常見于初期或賬證不全):
    稅務局核定其應稅所得率為5%。
    核定利潤 = 200萬 5% = 10萬元。
    適用稅率(無優惠) = 25%。
    應交企業所得稅 = 10萬
    25% = 5萬元。
    無法享受任何小微優惠!

  • 情景B(查賬征收 - 規范做賬后):
    張老板聘請了兼職會計,規范了進貨、銷售、費用等票據管理,建立了賬簿,年底核算,實際應納稅所得額為28萬元(低于300萬,符合小微標準)。
    享受小微優惠:

    • 100萬以下部分:實際稅負2.5%
    • 100萬-300萬部分:實際稅負5%
      該企業利潤28萬 < 100萬,全額適用2.5%優惠稅率。
      應交企業所得稅 = 28萬 * 2.5% = 7萬元。

結果對比:
同樣的銷售收入,核定征收下交稅 5萬,查賬征收并享受優惠后只需交 7萬!省下了 8萬!這省下的都是實實在在的利潤?。《依麧櫾礁撸ㄔ?00萬以內),這個差距會越驚人。


核定征收企業想“轉正”享優惠?攻略在此!

如果你的企業目前是核定征收,但你又眼饞小微企業的稅收優惠,別灰心!“轉正”成為查賬征收是完全可行的,而且是走向規范經營的必經之路。 怎么做?

  1. 核心任務:建立規范賬務體系!

    • 聘請專業力量: 哪怕只是兼職會計或找代賬公司,也要確保有人懂財稅。
    • 建章立制: 建立適合你企業規模的、但符合《會計法》和《企業會計準則》/《小企業會計準則》要求的財務制度。
    • 憑證是生命線: 養成索要、保存所有經營活動中合法有效憑證(發票、收據、合同、銀行流水等)的習慣! 這是做賬和未來稅務局查賬的基礎,沒有憑證,再好的會計也做不出合規的賬。
    • 準確核算: 真實、準確、完整地記錄收入、成本、費用,按期結賬,編制財務報表(資產負債表、利潤表)。
  2. 主動申請“轉正”:

    • 當你覺得自己的賬務已經規范,能夠準確核算收入、成本、費用和利潤了,主動向主管稅務機關提出申請,要求將征收方式由核定征收變更為查賬征收。
    • 準備好材料證明你的賬務是規范的(如賬簿、憑證樣本、財務報表等),配合稅務局的核查。
  3. 稅務局也可能“升級”你:

    • 稅務局在日常管理中發現你的企業規模已經不小了,或者你突然能提供完整準確的賬證資料了,他們有權也有責任將你的征收方式調整為查賬征收。
    • 企業自身情況發生重大變化(如規模擴大、有專業會計等),也可能觸發稅務局的評估和調整。

重要提醒:

  • “轉正”有代價: 查賬征收要求更嚴格,管理成本(如請會計)會增加,但長遠看,規范帶來的好處(享受優惠、貸款便利、管理提升)遠大于此。
  • “轉正”需謹慎評估歷史問題: 在核定征收期間,如果存在少報收入等問題,轉為查賬征收后,稅務局可能會追溯檢查,務必確保經營合規。
  • 時間節點: 征收方式的變更通常在一個納稅年度開始前確定,年度中間一般不變更,所以想“轉正”,要提前準備,最好在年底或年初提出申請。

常見誤區 & 靈魂拷問

  • 誤區1: “我的企業規模很小,肯定是小微企業,就應該享受優惠!”
    正解: 規模?。ǚ先藬?、資產標準)只是“小型微利企業”定義的一部分,享受優惠的核心前提是“查賬征收”且“應納稅所得額不超過標準”,核定征收這條就卡死了。

  • 誤區2: “核定征收不是挺好?簡單省事,不用煩記賬!”
    正解: 短期看似乎省事(可能還少報點稅?),但長期看:

    • 損失真金白銀的稅收優惠! 如上案例,可能多交幾倍的稅。
    • 融資貸款難: 銀行要看規范財報評估你的還款能力,核定征收企業幾乎沒有規范的財報。
    • 發展受限: 管理混亂,成本利潤算不清,如何做決策?如何吸引投資?
    • 風險暗藏: 核定不是避風港,稅務局發現你實際規模遠超核定水平或有隱瞞收入,處罰會很重!
  • 靈魂拷問: “稅務局給我核定的所得率/稅額,如果導致我交的稅比查賬征收享受優惠后還高,這不公平啊?”
    正解:

    1. 核定征收的初衷是對難以準確計稅情況的一種簡化/補救措施,其稅負水平本身就可能高于或低于實際稅負(通常是簡化下的一種平衡)。
    2. 想追求公平?解決方案是明確的:規范賬務,申請查賬征收,用真實利潤去享受優惠! 國家的大門是敞開的,優惠是為規范經營的企業準備的,核定征收下的“不公平感”,恰恰是促使你規范的動力。

“核定征收企業所得稅的小型微利企業不得享受優惠政策”,這條規定絕不是稅務局故意“刁難”小企業,它背后是稅收管理的邏輯基石——優惠需要精準錨定在“真實利潤”上,而核定征收恰恰無法提供這個錨點,它也是一根溫柔的“鞭子”,鞭策著廣大小微企業主:想要享受國家給予的稅收紅利,請先練好財務管理的“內功”。

對于目前處于核定征收狀態的小老板們,與其望“惠”興嘆,不如立即行動:
收好每一張發票,記清每一筆收支,找個靠譜的會計或代賬,主動擁抱“查賬征收”。
當你的賬本清晰規范了,那扇通往“5%”甚至“2.5%”超低稅負的大門,自然會為你打開,省下的稅款,就是國家對你規范經營、踏實做事的最好獎勵。

稅收優惠的蛋糕很誘人,但刀叉(規范賬務)得自己準備好,核定征收像吃“快餐”,管飽但營養有限;查賬征收+優惠才是精心烹制的“營養大餐”,助力企業走得更遠,你的企業,準備好“轉正”了嗎?

為什么有些小微企業享受不到稅收優惠?關鍵就在核定征收這四個字! 核定征收企業所得稅的小型微利企業不得享受優惠政策 第2張
微信號:15137101602
專業稅籌師定制稅務籌劃方案!
復制微信號
智小賬專業稅籌團隊,專注稅收籌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