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稅的錢還要再交稅?資深財稅師幫你算清這筆賬!
“稅務局剛退了一筆稅給我,怎么感覺又要交回去一部分?這退稅的錢到底要不要交所得稅啊?” 這是很多老板和財務人員的真實困惑,退稅本是件開心事,但如果處理不當,反而可能引來稅務風險,別急,今天咱們就掰開了揉碎了,把這筆賬算清楚!
退稅?先搞清楚退的是啥!
“稅費返還”聽起來簡單,但里面的門道可不少。不同類型的退稅,在所得稅上的待遇天差地別! 第一步,咱得先看清楚自己拿到手的,究竟是哪種“退款”:
-
“多繳的冤枉錢”被退回(比如多繳的企業所得稅、個稅):
- 性質: 這本質上是你之前多交給稅務局的錢,現在稅務局核實后,把多收的部分還給你。它本來就是你利潤的一部分,只是之前算錯了或者預繳多了。
- 所得稅處理: 這筆錢本身不需要再單獨繳納企業所得稅! 為啥?舉個例子:你去年實際利潤是100萬,但算錯了,按120萬預繳了所得稅,稅務局退給你20萬對應的稅款,這20萬對應的利潤,其實已經包含在你去年100萬的利潤總額里了,當時是按100萬交的稅,現在退的是多繳的稅款,并不是額外給你20萬的收入,在會計上,這筆退稅通常會沖減你當年的“所得稅費用”,最終影響的是你當年的凈利潤,而不是作為一項新收入再征稅。
-
增值稅的“即征即退”、“先征后返”:
- 性質: 這是國家為了鼓勵特定行業或行為(比如軟件企業、資源綜合利用、安置殘疾人就業等)給的特殊稅收優惠,你先按正常稅率把增值稅交上去,然后稅務局再按政策把全部或部分稅款退給你。這筆錢,是國家給你的“補貼”或“獎勵”。
- 所得稅處理: 這筆退回來的錢,大概率需要計入企業當年的收入總額,繳納企業所得稅! 因為這是企業從政府無償獲得的一筆經濟利益(補貼),它增加了企業的凈資產,除非有特別明確的政策規定這筆補貼屬于“不征稅收入”(后面會講),否則它就屬于應稅收入。
-
出口退稅:
- 性質: 這是國家為了鼓勵出口,把企業在生產或采購出口商品時已經負擔的增值稅、消費稅退還給企業。本質上退的是你墊付的進項稅,是國家維持出口產品“零稅率”國際慣例的手段。 它不涉及企業經營利潤的產生。
- 所得稅處理: 出口退稅款,不需要計入企業收入繳納企業所得稅! 因為它不是企業賺取的利潤,而是對你前期已繳稅款的退還,用于降低你的采購成本,會計上,它直接沖減你的“應交稅費”或者計入“其他應收款”收回,不影響利潤表。
-
財政補貼性質的返還:
- 性質: 地方政府為了招商引資、鼓勵特定產業發展(比如高新技術企業補貼、研發費用補助、疫情專項補貼等),可能會出臺政策,將企業繳納的部分稅收(可能是增值稅、企業所得稅地方留成部分等)返還給企業。這本質上是一種政府補助。
- 所得稅處理: 這類返還通常需要計入企業當年的收入總額,繳納企業所得稅! 理由同增值稅即征即退,因為它屬于企業從政府無償獲得的、具有專項用途或非專項用途的經濟利益流入。
關鍵判斷:這筆“返還”是不是“不征稅收入”?
看到這里,你可能有點暈:怎么有的要交稅,有的不用交?關鍵就在于判斷這筆政府給的錢(補貼、返還),能不能被認定為“不征稅收入”,稅法規定了嚴格的三個條件,必須同時滿足:
- 錢是從“財政”這條線下來的: 企業必須能夠提供縣級以上政府財政部門的撥款文件或其他正式、明確的資金撥付證明,蓋著XX局、XX委章的紅頭文件很重要!口頭承諾、會議紀要通常不行。
- 錢怎么用,政府說了算: 財政部門或其他撥付資金的政府部門,必須在撥款文件或管理制度中明確規定這筆資金的具體用途,比如文件上寫著“該專項資金僅限用于XX技術改造項目”。
- 錢怎么花,得單獨算賬: 企業必須對這筆資金以及用這筆資金發生的支出,進行單獨核算,不能和公司的日常經營資金混在一起,也就是說,你的賬本上要能清晰地追蹤:這筆錢來了多少?花到哪里去了?還剩多少?
重點提示:
- 同時滿足以上三點,這筆財政性資金才能作為“不征稅收入”。
- 但! 用這筆不征稅收入形成的費用(比如買設備的折舊)或者形成的資產(比如用補貼買的設備)在后期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相應的折舊、攤銷額是不允許在稅前扣除的,相當于國家讓你用這筆錢的時候免稅,但用這筆錢產生的后續“消耗”也不能抵稅,總體是公平的。
- 現實中,很多地方性的“稅收返還”、“財政獎勵”政策,發放主體可能是開發區管委會、招商局、甚至街道辦,資金來源可能是地方財政統籌安排,但往往缺乏縣級以上財政部門的正式撥款文件,或者文件中對資金用途的規定非常模糊(比如只說“用于企業發展”),或者企業沒有進行嚴格的單獨核算,這種情況,稅務局基本上都會認定這筆返還屬于應稅收入,需要繳納企業所得稅!
真實案例:算一算,別踩坑!
案例1:軟件企業的“甜蜜煩惱” 老王經營一家軟件公司,享受增值稅實際稅負超過3%部分即征即退政策,2024年1季度,稅務局退給他增值稅50萬元,會計小李把這50萬計入了“營業外收入-政府補助”,在申報一季度企業所得稅時,這50萬需要并入企業利潤總額計算預繳企業所得稅(假設稅率25%,需預繳12.5萬),老王開始不理解:“國家鼓勵我們才退的稅,怎么還要再交一次?” 財務經理解釋:這是國家給的補貼性質優惠,屬于應稅收入,除非有特別規定(比如某些軟件企業可能有更優惠的所得稅政策),否則就得交稅。
案例2:出口企業的“定心丸” 外貿公司“環球貿易”2024年3月收到稅務局退的出口退稅款120萬元,會計小張做了分錄:借 銀行存款 120萬,貸 其他應收款-出口退稅 120萬(或貸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出口退稅 120萬),這筆錢沒有出現在利潤表上,不影響當期利潤,在計算企業所得稅時,這120萬完全不需要考慮,因為它退的是之前采購環節墊付的進項稅。
案例3:招商獎勵的“陷阱”? 某制造企業被招商引資到A市開發區,協議約定“企業繳納的增值稅、企業所得稅地方留成部分,前三年按80%返還”,2024年,企業收到開發區管委會撥付的“產業發展扶持資金”200萬元,會計小陳直接計入了“營業外收入”。風險來了! 稅務稽查時提出:這筆錢是否有縣級以上財政的撥款文件?文件是否規定了具體用途?企業是否單獨核算?如果答案都是“否”或“不清晰”,稅務局會認為這200萬屬于應稅收入,要求企業補繳企業所得稅(200萬*25%=50萬)及滯納金!小陳當時就懵了,老板更是心疼不已。
會計怎么記賬?別搞錯!
會計處理直接影響稅務申報,必須規范:
-
多繳稅款退回(如企業所得稅):
借:銀行存款
貸:所得稅費用
(通常沖減當期) 或以前年度損益調整
(涉及以前年度多繳)- 稅務影響: 不產生新的應稅收入。
-
增值稅即征即退/先征后返:
借:銀行存款
貸:其他收益
(執行《企業會計準則》) 或營業外收入-政府補助
(執行《小企業會計準則》)- 稅務影響: 通常作為應稅收入申報(除非符合不征稅收入條件且核算規范)。
-
出口退稅:
借:銀行存款
貸:其他應收款-出口退稅
或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出口退稅)
- 稅務影響: 不計入收入,不交企業所得稅。
-
地方財政返還/補貼:
借:銀行存款
貸:其他收益
/營業外收入-政府補助
(最常用,默認應稅)- 或者,如果能嚴格滿足不征稅收入三條件:
借:銀行存款
貸:遞延收益
(作為負債管理)- 實際發生相關支出時:
借:管理費用/研發支出等
,貸:銀行存款
;借:遞延收益
,貸:其他收益
(其他收益”對應部分不征稅,但其形成的費用/資產后續折舊攤銷不得稅前扣除)。
- 稅務影響: 默認按應稅收入處理! 只有滿足嚴格條件且選擇按“遞延收益”核算,才能在取得當年不交稅(但后續對應支出不可抵稅)。
關鍵提醒: 對于地方性返還/補貼,強烈建議在收到時就咨詢專業稅務師或與主管稅務機關溝通,明確其稅務屬性,不要想當然地計入“遞延收益”,如果最終被認定不符合不征稅收入條件,不僅當年收入要調整補稅,還會產生滯納金!
千萬別大意!這些風險要警惕
-
“想當然”不申報: 最常見錯誤!認為“國家退的錢”或者“政府給的錢”肯定免稅,收到增值稅即征即退款或地方財政獎勵后,直接計入“資本公積”或干脆不入賬,或者只掛在往來款,沒有計入當期損益申報所得稅,這妥妥的是偷稅漏稅!一旦被查,補稅+滯納金+罰款,損失巨大,會計可能哭暈在廁所,老板更是追悔莫及。
-
“不征稅收入”核算不規范: 即使你判斷(或與稅局溝通后)某筆補貼符合不征稅收入條件,并計入了“遞延收益”,但如果后續:
- 沒有對這筆資金進行專款專用、單獨核算(混在一般戶里用掉了);
- 或者60個月內(5年)沒花完,也沒把剩余資金轉回稅務申報;
- 或者用這筆資金購置的資產,其折舊/攤銷額仍在稅前扣除了... 這些都會導致當初沒交的稅要重新補上,并加收滯納金!白忙活一場!
-
政策理解偏差: 稅收政策(尤其是地方性的)可能調整變化,去年可能某個返還政策被默許或明確為不征稅,今年可能就被清理規范了,企業需要持續關注政策動態,不能以老黃歷處理新業務。
-
證據鏈不完整: 對于地方性返還,缺乏關鍵性的證明文件(如帶文號的政府文件、明確資金用途的說明、銀行進賬單備注清晰等),在稅務檢查時無法自證清白,只能被動接受按應稅收入處理的結果。
實用建議:拿到退稅返還款,該怎么做?
-
第一步:看清“身份” 拿到退款/返還單子,第一件事不是入賬,而是搞清楚這筆錢的性質! 是退多繳的稅?是增值稅即征即退?是出口退稅?還是地方政府給的財政獎勵?查看銀行回單備注、稅務局文書、政府撥付文件等原始憑證。
-
第二步:查政策依據 根據確定的款項性質,查找相關的稅收法律法規、地方性政策文件,特別是地方財政返還,務必找到明確的政策依據文件。
-
第三步:判斷稅務屬性 對照前面講的規則:
- 多繳稅款退回、出口退稅 → 不交企稅。
- 增值稅即征即退 → 通常交企稅。
- 地方財政返還/補貼 → 默認需要交企稅! 除非能同時滿足“不征稅收入”三條件且有把握能規范核算。
-
第四步:規范會計處理 根據判斷結果,選擇正確的會計科目入賬。拿不準時,計入損益類科目(其他收益/營業外收入)是最保險(雖然可能多交稅)但能避免更大風險的做法。 想按不征稅收入處理,務必慎之又慎,確保滿足所有條件。
-
第五步:及時準確申報 在季度預繳或年度匯算清繳企業所得稅時,將該計入收入的返還金額,如實填入申報表的相應欄次(如《A101010一般企業收入明細表》中的“政府補助利得”)。
-
第六步:專業咨詢不可少 對于金額較大、性質復雜(尤其是地方財政返還、各類名目的補貼)的款項,強烈建議在入賬和申報前咨詢專業的稅務師或直接與主管稅務機關溝通確認。 花點小錢咨詢費,可能避免未來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的補稅罰款,這是最劃算的投資!
2024年重要提醒: 隨著稅收監管日趨嚴格,特別是金稅四期對資金流的強大監控能力,各類政府補貼、返還的稅務處理已成為稽查重點,切勿心存僥幸!
總結一下核心要點:
- 退多繳的稅(企稅、個稅等)、出口退稅 → 安全,不交企業所得稅。
- 增值稅即征即退、先征后返 → 小心!大概率要交企業所得稅。
- 地方財政給的稅收返還、獎勵、補貼 → 高度警惕!默認需要交企業所得稅!除非白紙黑字滿足“不征稅收入”三條件且能完美核算。
- 會計處理要規范,別想當然。
- 拿不準,及時問專家!
稅費返還是否交所得稅,絕不是簡單的一句“要”或“不要”能回答的,關鍵就在于認清款項性質,吃透政策規定,規范財稅處理,希望這篇長文能幫你徹底理清思路,在經營中用好政策紅利,同時牢牢守住稅務合規的底線,讓該留口袋的錢穩穩留下,該交國庫的錢明明白白!別再讓到手的“紅包”變成燙手的“山芋”啦!

專業稅籌師定制稅務籌劃方案!
復制微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