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把手教你,拿到增值稅退稅款后,企業所得稅申報表到底該怎么填?超詳細實操指南)

增值稅返還是啥?和所得稅有啥關系?先說清楚!

咱們開門見山哈,你辛辛苦苦經營企業,可能因為符合某些政策(比如留抵退稅、即征即退、先征后退等),稅務局把你之前多交或者按規定能退的增值稅,真金白銀地打回你賬戶了,這錢拿到手,開心是肯定的,但千萬別忘了,這事兒跟你每年要交的“企業所得稅”(以下簡稱“所得稅”)可大有關系!

為啥呢?核心邏輯在于:增值稅返還的性質決定了它是否屬于你的“收入”,是否需要并入利潤總額來計算所得稅。

  • 增值稅本身是“價外稅”:它是在商品流轉環節征收的,理論上最終由消費者承擔,企業只是代收代繳的角色(當然實際經營中稅負轉嫁程度不同)。增值稅本身不是企業的“收入”或“成本”,它不影響企業的利潤表(損益表)。
  • 所得稅是對“利潤”征稅:所得稅的計稅基礎是你的“應納稅所得額”,簡單理解就是調整后的企業利潤(收入總額 - 不征稅收入 - 免稅收入 - 各項扣除 - 允許彌補的以前年度虧損)。

關鍵來了:你收到的這筆增值稅退稅款,算不算你的“收入”?需不需要交所得稅?

答案不是簡單的“是”或“否”,得看具體退的是什么稅!

手把手教你,拿到增值稅退稅款后,企業所得稅申報表到底該怎么填?超詳細實操指南) 增值稅返回所得稅申報怎么填 第1張

增值稅返還的幾種常見類型,性質大不同!

搞清楚你拿到的是哪種退稅,是填表的第一步!性質不同,所得稅處理天差地別。

  1. 留抵退稅(最常見):

    • 啥意思? 就是你當期購進貨物、服務等形成的增值稅進項稅額(買東西付的稅),大于了你當期銷售產生的銷項稅額(賣東西收的稅),這個差額就叫“期末留抵稅額”,國家為了緩解企業資金壓力,符合條件的,允許你把賬上累積的這部分“留抵稅額”提前退給你(以前只能留著以后慢慢抵扣銷項稅)。
    • 所得稅性質: 關鍵點來了! 留抵退稅,退的是你自己前期實實在在支付過的進項稅,這筆錢不屬于企業的收入,而是對你前期墊付資金的一種返還,它不影響你的利潤總額。在計算企業所得稅時,留抵退稅款不需要計入收入總額,是“不征稅收入”,財政部 稅務總局公告2022年第34號、2023年第76號等文件都明確了這一點。
  2. 即征即退/先征后退(特定行業或政策):

    • 啥意思? 這是國家為了鼓勵某些行業或行為(比如軟件企業、資源綜合利用、安置殘疾人就業等),規定企業在銷售時按正常稅率計算繳納增值稅,但隨后稅務部門會依據政策,將已繳納稅款的全部或部分退還給企業
    • 所得稅性質: 這類退稅的性質就不同了! 它本質上相當于國家根據政策直接給予企業的經濟扶持或補貼,這筆錢增加了企業的經濟收益。在計算企業所得稅時,這類退稅款通常需要計入企業的“收入總額”,除非政策文件(通常是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聯合發文)中特別明確規定該退稅款為“不征稅收入”或“免稅收入”(這種情況相對較少)。
  3. 出口退稅:

    • 啥意思? 生產企業出口自產貨物或視同自產貨物,適用“免抵退”辦法;外貿企業出口外購貨物,適用“免退”辦法,核心都是退還出口貨物在國內環節已負擔的增值稅(進項稅)。
    • 所得稅性質: 出口退稅退的是你購進貨物時支付的進項稅,目的是讓貨物以不含稅成本參與國際競爭。出口退稅款也不計入企業的收入總額,不影響利潤,是“不征稅收入”,它只是把你墊付的錢拿回來。

總結一下關鍵區別:

  • 留抵退稅、出口退稅: 退的是你自己墊付的錢 ?? 不征稅收入 ?? 不計入所得稅應納稅所得額。
  • 即征即退、先征后退(除非政策明確規定不征稅/免稅): 是國家額外給的補貼/優惠 ?? 屬于應稅收入 ?? 需要計入所得稅應納稅所得額,正常交稅。

拿到退稅單,先別急著樂,看清楚退稅類型和依據的政策文件!這是后續所有填報工作的基礎。

實操!企業所得稅申報表怎么填?(以最常見年度匯算清繳為例)

明白了退稅性質,現在進入最關鍵的環節——填表!我們以企業所得稅年度納稅申報(匯算清繳)為例,因為這是最全面的,季度預繳時,如果金額不大或政策明確,處理相對簡單,但年度匯算必須調清楚。

核心申報表:A105040《專項用途財政性資金納稅調整明細表》和 A100000《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年度納稅申報表(A類)》

你收到的是“留抵退稅”或“出口退稅”(不征稅收入)

這種情況最省心,但也最容易出錯!很多人覺得錢到賬了,賬上銀行存款增加了,本能地想算作收入。千萬忍??!

  • 會計處理:
    • 收到退稅款時:
      借:銀行存款 XXX
      貸: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轉出) XXX (或 貸:其他應收款——出口退稅 等,具體看退稅類型和會計科目設置)

      注意:這個分錄是為了沖減你之前確認的留抵稅額或應收退稅款,并沒有計入損益類科目(如營業外收入、其他收益等),它不影響你的利潤表(損益表)!

  • 稅務處理(填表):
    • 不需要做任何特殊的納稅調增! 因為會計上沒確認收入,稅務上也是不征稅收入,口徑一致。
    • 為了清晰體現這筆資金的來源和性質,符合政策要求(特別是大額退稅時,稅務系統可能有預警),強烈建議在年度匯算清繳時填報 A105040《專項用途財政性資金納稅調整明細表》。
    • 如何填A105040表?
      • 第1列“取得年度”: 填寫你實際收到退稅款的年份(比如2023年)。
      • 第2列“財政性資金”: 填寫你收到的留抵退稅款出口退稅款全額
      • 第3列“符合不征稅收入條件的財政性資金”: 填寫和第2列一樣的金額,表明你收到的這筆錢符合不征稅收入條件(留抵退稅、出口退稅政策)。
      • 第4列“計入本年損益的金額”: 填0!因為你會計上根本沒把這筆錢計入損益(利潤表),這才是關鍵!
      • 第5列“本年支出用于費用化支出金額”、第6列“本年支出用于資本化支出金額”: 都填0,留抵退稅/出口退稅款是國家退給你的錢,一般沒有指定專項用途(不像某些政府補助),你正常用于企業經營即可,不需要在這里填寫支出情況。
      • 第10列“本年應確認應稅收入金額”: 系統會自動計算:第3列 - 第4列 = 退稅款金額 - 0 = 退稅款金額,但這個金額 不會 最終加到你的應納稅所得額里去,它只是在這個表里體現“符合條件的不征稅收入”有多少。
      • 第11列“以前年度支出用于費用化支出”、第12列“以前年度支出用于資本化支出”、第13列“應計入本年應稅收入金額”: 一般也填0,除非涉及以前年度結轉的復雜情況(留抵退稅通常不涉及)。
    • A100000主表: 不需要 因為這筆退稅在A105040表第4列填了0(會計未計入損益),所以主表的利潤總額(第13行)里本來就沒有它,稅務上作為不征稅收入,也不會再加回來,所以主表這里完全不用動

重要提示: 填A105040表的主要目的是備案說明,清晰告訴稅務局這筆錢的來源和性質,證明你符合不征稅收入條件,避免日后核查時產生誤解,雖然最終不影響交稅,但這步強烈建議做!

你收到的是“即征即退”或“先征后退”稅款(通常屬于應稅收入)

這種情況就需要謹慎處理了,這筆錢通常要交所得稅。

  • 會計處理:
    • 收到退稅款時,根據企業會計準則,通常計入 “其他收益” 科目(執行企業會計準則)或 “營業外收入” 科目(執行小企業會計準則)。
      借:銀行存款 XXX
      貸:其他收益 / 營業外收入——增值稅退稅款 XXX
      • 這樣處理,這筆退稅款就計入了你當期的利潤總額!
  • 稅務處理(填表):
    • 原則上,不需要額外調整! 因為會計上你把它計入了損益(其他收益/營業外收入),增加了利潤總額,稅務上,除非政策明確規定為不征稅或免稅收入(這種情況較少見,務必核查政策原文),否則它就是一項普通的應稅收入。
    • 在A100000《主表》中: 這筆收入已經包含在你報給稅務局的財務報表(利潤表)的“營業利潤”或“營業外收入”里了,最終會體現在主表的 第13行“利潤總額” 中,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這筆收入自然就包含在內了,不需要再單獨加一次。
    • 特殊政策例外: 你所依據的即征即退/先征后退政策文件(比如財政部 國家稅務總局發的文)中,白紙黑字明確寫了“該退稅款作為不征稅收入”或“免征企業所得稅”,
      1. 會計處理同上(計入其他收益/營業外收入)。
      2. 稅務處理:需要在年度匯算清繳時進行 “納稅調減”
      3. 填表:
        • 依然填 A105040表: 填法基本同場景一(留抵退稅)。
          • 第2列“財政性資金”:填退稅款金額。
          • 第3列“符合不征稅收入條件的財政性資金”:填全額(因為政策明確了)。
          • 第4列“計入本年損益的金額”:填全額(因為你會計上確實計入了損益)。
          • 其他列(支出相關)根據是否有指定用途填寫(通常即征即退沒有,填0)。
          • 第10列“本年應確認應稅收入金額”:系統計算 = 第3列 - 第4列 = 全額 - 全額 = 0。 這意味著稅務上認為這錢不應該征稅。
        • 填 A105000《納稅調整項目明細表》:
          • 找到 第8行“(七)不征稅收入”第9行“專項用途財政性資金” (看A105040表的數據會自動關聯帶過來)。
          • 第4列“調減金額” 會自動填入你A105040表第4列(計入損益的金額),即退稅款金額。這個調減金額會直接減少你的應納稅所得額。
        • A100000主表: 第15行“納稅調整增加額”、第16行“納稅調整減少額”會根據A105000表的數據自動匯總,這筆退稅的調減金額體現在第16行,最終在第19行“納稅調整后所得”中就被減掉了,不用交稅。

填表時最容易踩的坑,千萬要避開!

  1. 混淆退稅類型: 這是最大最危險的坑!把留抵退稅當成收入去交稅,白白多交冤枉錢;或者把應征稅的即征即退款當成不征稅收入,導致少繳稅被罰。務必!務必! 看清你的《稅收收入退還書》或電子稅務局提示的退稅類型和依據的政策文號。
  2. 會計科目用錯: 收到留抵退稅或出口退稅,錯誤地計入“其他收益”或“營業外收入”,這會導致會計利潤虛增,在稅務上即使你明白它不征稅,也需要在A105040表第4列填寫實際計入損益的金額,然后在A105000表進行納稅調減,平白增加工作量,還可能引起稅務關注。務必按性質做正確的會計分錄!
  3. 忽略A105040表(不征稅收入場景): 覺得留抵退稅反正不交稅,就不填A105040表了,雖然理論上不填可能暫時沒事,但一旦遇到稅務評估或稽查,你需要額外解釋證明這筆錢的性質,填了這個表,就是最好的“自證清白”和備案,清晰明了,強烈建議填報!
  4. 即征即退政策理解偏差: 想當然認為所有“退”稅都是不征稅的,大部分即征即退、先征后退都是要交所得稅的!除非政策文件有極其明確的免稅/不征稅條款,不要抱有僥幸心理,拿不準就查文件原文或咨詢主管稅務機關/專業財稅顧問。
  5. 所屬期搞錯: 增值稅退稅的所屬期(退的是哪個月份/季度的稅)和所得稅確認收入的年度(實際收到錢的年度)要分清,所得稅看的是實際收到款項的年度!比如2023年12月申請的留抵退稅,2024年1月才到賬,那么在2023年的所得稅匯算清繳(2024年5月底前做)里不需要處理這筆錢,它屬于2024年度的業務,在2025年做2024年匯算時才考慮(留抵退稅在2024年也是不征稅收入,填2024年度的A105040表)。
  6. 小稅種退稅混淆: 除了增值稅,可能還會有城建稅、教育費附加等隨增值稅一起退的,這些附加稅費的退稅,通常也跟隨增值稅退稅的性質處理(如留抵退稅附帶的附加費退也不征稅),但也要關注具體政策。

給財務小伙伴的貼心建議

  1. 建立清晰的臺賬: 每次收到退稅,詳細記錄:退稅日期、金額、退稅類型(留抵/即征即退/出口等)、依據政策文號、銀行回單號、會計憑證號,這個臺賬是后續填表和應對檢查的黃金法寶。
  2. 保存好所有原始憑證: 《稅收收入退還書》(電子或紙質)、銀行入賬回單、申請退稅時的相關材料(如申請表、稅務局受理通知書等)、對應的政策文件復印件或鏈接,電子稅務局能查到的也要做好截圖備份。
  3. 吃透政策是關鍵: 國家退稅政策也在不斷更新優化(比如近幾年留抵退稅政策力度很大),關注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官網的最新公告,或者訂閱一些權威的財稅資訊,遇到拿不準的退稅類型,第一時間查政策原文!
  4. 善用匯算清繳軟件: 現在主流的所得稅匯算清繳申報軟件(如稅務官方或第三方服務商的),在填報A105040等附表時,通常有比較清晰的填報說明和校驗邏輯,跟著軟件提示走,結合政策判斷,能減少出錯。
  5. 復雜情況別硬扛: 如果退稅金額巨大、涉及政策模糊、或者同時有多種類型退稅交織不清,別猶豫,及時咨詢主管稅務機關的稅收管理員,或者花錢請專業的注冊會計師(CPA)、稅務師事務所把關,該花的咨詢費能幫你規避更大的稅務風險。

**

最后再啰嗦幾句(真的很重要?。?/h2>

  • 增值稅退稅是好事,所得稅申報別馬虎。 錢拿到手是第一步,合規處理好稅務申報才是長久之計。
  • 核心原則看性質: 留抵出口基本不征稅,即征先退大多要交稅。
  • **會計處理
手把手教你,拿到增值稅退稅款后,企業所得稅申報表到底該怎么填?超詳細實操指南) 增值稅返回所得稅申報怎么填 第2張
微信號:15137101602
專業稅籌師定制稅務籌劃方案!
復制微信號

智小賬專業稅籌團隊,專注稅收籌劃!